新湖南湖南日报新媒体

打开
湖南日报|文化之“光”照亮振兴之路 ——看益阳市如何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
新湖南客户端
2023-11-27 08:12:34

刘宇慧  邢 玲

田园如诗画,乡村美且兴。平坦村道纵横有序、农家屋场温馨别致、浓厚乡情令人流连、淳朴乡风温暖人心……富有特色的美丽乡村留住了浓浓乡愁,融汇成一幅村强、民富、 景美、人和的益阳乡村振兴美好图景。

立波故里清溪村,是远近闻名的“文学之乡”。熊晖 摄

乡村振兴,文化先行。文化振兴助推,乡村振兴“高歌猛进”。近年来,益阳市按照“党建引领、以文为魂、清单推进、典型示范、分类打造”的总体思路,建立物、人、问题、项目“四张清单”,并根据地域特色、文化差异提炼了文化资源赋能型、自然资源促进型、文化人才助力型、文明乡风带动型“四种模式”,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振兴对乡村产业、人才、生态、组织振兴的重要推动作用,持续深化以文培元、以文兴业、以文聚才、以文促建、以文强基,走出了一条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
“文化+”让产业更强

“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,美化起来,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。”20世纪50年代,作家周立波回到家乡益阳清溪村,并以这里为原型写就了描绘新中国农村变革的长篇小说《山乡巨变》。

艺术家利用双休日教资阳区富民村留守儿童画画。黄云  摄

2022年,清溪村在央视《山水间的家》节目亮相,惊艳了全国观众,这与清溪村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是分不开的。文化IP,犹如一把“密钥”,开启了清溪村的振兴之路。

作为文化名人的故乡,近年来,益阳市深入挖掘清溪村“山乡巨变——新中国农村合作化运动纪念地”“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”等红色文旅资源,将作家文化与红色文化、文学乡村与生态旅游相结合,持续做优“文化+”旅游新业态,建起了立波书屋、王蒙书屋、贾平凹书屋等21家清溪书屋,并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举办了“花鼓戏剧节”“清溪村晚”“文化进万家”等特色文化节会活动,持续提升文化旅游热度。在此基础上,植入生态观光游、农耕文化体验等多元农旅业态,开发文学村落民宿、文学研学实践基地、户外露营基地、产学研开心农场等“微旅游”市场,有效带动了民宿、文艺演出、农特产品销售等产业蓬勃发展,形成多条旅游服务产业链,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。

据统计,为清溪村“中国文学第一村”独特的文化气质所吸引,2022年来这里的游客超过100万人次,带动就业500人,实现年产值7000万元。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.2万元。在建设“文学之乡”的同时,清溪村也在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、无人智慧农场,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。如今,清溪村不仅是无数人追求的“诗和远方”,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振兴高地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、共同富裕的典型。

 清溪村因文而兴、因文而美。

除了清溪村,“中国黑茶之乡”安化县也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文兴业之路。近年来,安化县实施以“茶为基础、旅为媒介、文为内涵、体为活力、康为延伸”的“茶旅文体康”产业融合发展,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推出“美茶颜、品茶点、走茶道、游茶园、食茶宴、赏茶戏、宿茶庄、忆茶事”24小时健康茶生活,被无数游客追捧,有效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发展。作为湖南唯一茶业综合产值破百亿的县(区),2022年,安化县茶旅产业接待游客91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达95亿元。文化的加持,点亮了安化的百亿产业路。

“文化+”让治理更优
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文化是乡村治理之魂,提升乡村善治水平,必须充分发挥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凝聚人心、教化群众、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。

以文化氛围提高村民文化素养,构建更加完善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,一直是益阳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发力点。

不少游客慕名前来“文学之乡”清溪村打卡。黄云  摄

白墙黛瓦、屋舍俨然、村美人和……大通湖区河坝镇王家湖村呈现给世人的是一幅自然和谐的乡村画卷。作为2022年省级文明村,王家湖村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,从各方面营造向上向善的人文环境,提升村民文明素养,建设美丽乡村,助推乡村振兴,村民生活愈加幸福美好。

“在党总支带领下,村干部、党员们带头宣传和落实彩礼、酒席、人居环境整治等要求,积极引导家庭成员、亲属自觉抵制陈规陋习,村里的攀比之风没有了,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形成了,大家都感觉到幸福指数提高了。”村民张文生如是介绍。

近年来,王家湖村以村规民约、道德档案建设和特色文化活动为抓手,培育良好村风民风。自2015年起,王家湖村坚持每年开展“最美家庭”“平安创建家庭”等14个种类的先进评选活动,平均每年表彰40人以上,以评先树优培育文明乡风。为弘扬文明正能量,王家湖村将村规村训编成村民喜闻乐见的顺口溜传唱,并在村入口处设置“红黑板”,开展道德模范、最美乡村人物选树和反面典型通报活动,深化移风易俗,整治婚丧嫁娶大操大办、人情攀比、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,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腐朽落后文化,培育文明村风民风。

马路溪村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、湖南历史文化名村。 黄云  摄

在益阳,像王家湖村这样以文明乡风带动乡村振兴的案例还有很多。“省美丽乡村”安化县肖家村就是如此,这座肖家姓氏占80%的村庄,把“立身行事,五爱为本,奉献社会,服务人民”的肖氏家训精神传承凝聚的力量转化为内生动力,以良好家风、文明乡风、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振兴。与此同时,还以“艰苦奋斗,自立自强”的肖氏家谱文化激励村民不等不靠,自力更生,自觉参与乡村振兴大事业,并以乡愁乡情为纽带,吸引乡贤反哺桑梓。

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蔚然成风,益阳的乡村治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,乡村振兴有了磅礴的内生动力。

“文化+”让生态更美

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环境基础。如何用文化美化乡村?益阳市资阳区富民村作了有益探索。

走在富民村石门头的主干道上,一排排白墙红瓦的村舍整齐划一,青石板搭成的院墙、旧木板改建的长廊、看似随意垒砌的石亭、印满手印的涂鸦墙、老木头架成的门栏、错落有致的石篱笆墙……时尚新颖的设计却又自然融入乡野房屋的色调,就连湖边栈道、原木茶屋、风雅荷塘等景点都带着艺术范儿。

富民村成为一步一景的湖乡艺术乡村。黄云 摄

扑面而来的艺术气质是“艺术扶贫”的成果。2019年,以著名画家许国良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益阳籍艺术家进驻富民村。艺术家们将富民村传统产业与自然风光巧妙结合,开启了艺术扶贫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的全新尝试。他们将石头、房屋、樟树、德兴湖等资源摸清楚、造上册,通过就地取材进行庭院改造,村民们的家变成了一个个令人惊艳的乡村“艺术庭院”,富民村也成为了一步一景的湖乡艺术乡村。

此外,艺术家们还助力打造了一批以擦菜子文化如坛子、民谣为底色的景点,将擦菜子种植与文化旅游相结合,开发出了擦菜子特色文化旅游项目,为村里的擦菜子产业好好“吆喝”了一把。通过文化的赋能,富民村的擦菜子已经远近闻名,产品供不应求。

位于安化县马路镇的马路溪村,依托自然山水资源禀赋,在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,形成了自然资源促推型——马路溪村经验。马路溪村人文历史底蕴厚重,是中国传统文化村落,湖南历史文化名村,村域内拥有51栋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木建筑、奇幽峻秀的青云洞、古楼坡茶园。该村以传统古村落和青云洞为核心,积极打造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,全面启动清末民初木建筑群修缮保护,恢复其原本面貌;新修村道、铺立路灯、硬化河堤、建设风雨廊桥;设计专属墙绘、特色围栏,让方言墙绘与木屋的年代感融为一体;打造楹联文化村,已创作并雕刻悬挂符合时代特征、具有地方特色并融入各家家风的楹联73副。

与此同时,马路溪村积极依托青云洞天然溶洞资源,以独特、原始的文化内涵塑造了青云洞——云上九歌景区旅游形象,打造仙侠沉浸式体验景点,辅以特色茶园景观、民宿露营基地、特色农产品销售中心,为游客提供吃喝住游玩一体化服务。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该村举行,进一步提升了马路溪村的知名度。

把文化元素融入生态治理,以生态文化景观提升人居环境品质、助力乡村旅游,村民的口袋也富起来了。“现在村里的生态环境好了,风景美了,游客们就多起来了,大家的收入也都在增加。我已经联系了村里八九个出售腊肉、竹笋、红辣椒、白辣椒等土特产的村民,让他们把土特产都汇集到我这儿来卖。”村口代销店老板娘易海云高兴地说。

“文化+”不仅美了村庄、兴了产业、富了百姓,也让益阳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如今,一个个如诗如画、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竞相媲美,不仅扮靓了银城大地,也稳稳地托起了老百姓的幸福梦、小康梦,新时代益阳乡村振兴的“田园牧歌”正在奏响……

(原载《湖南日报》2023-11-27日11版)

责编:龚伟

一审:杨玉菡

二审:杨军

三审:邢玲

来源:湖南日报